重磅政策“三箭齊發”,廣東這樣穩增長、撐企業丨經濟粵評 |
來源:南方+ 發表時間:2022-03-27 |
一天之內連推三項重要政策,廣東穩增長、撐企業的決心和力度超出預期。 3月25日,《加快推進廣東預制菜產業高質量發展十條措施》《廣東省促進服務業領域困難行業恢復發展的若干措施》《廣東省促進工業經濟平穩增長行動方案》(以下分別簡稱為“預制菜十條”“服務業若干措施”“穩工業32條”)同日發布。 就在本月初,廣東還出臺“助企25條”—— 《廣東省進一步支持中小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紓困發展若干政策措施》。 為什么選擇此時密集出招?經濟運行總體穩定,但挑戰嚴峻,壓力巨大,只有提早落子,才能搶占先機。 為什么瞄準這些領域?三個文件在行業部門、支持方式等方面差異明顯,但也有三個共同特點: 其一,精準施策。市場主體亟待政策干貨“解渴”,三個文件涵蓋了農業、服務業和工業,以實現政策效果的最大化。 其二,支持市場主體。減稅降費,推動產業鏈建設,支持研發,都是為了減輕市場主體的負擔。 其三,長短結合。舉措既應對當前,又著眼長遠。只有堅持“穩中求進”,才能實現長期、高質量的穩定發展。 01 政策必須解決實際問題,要快更要準 通讀這三份文件,粵評君發現,政策舉措都很精準,針對性強。 服務業受疫情沖擊最為直接。服務業恢復如何,更多取決于疫情防控的成效。也正因如此,“服務業若干措施”用單獨一章部署“精準實施疫情防控措施”。 不過,疫情防控需要全社會協力,幫助服務業企業渡過當下難關同樣關鍵。此次出臺的“服務業若干措施”聚焦為企業減負,提出稅費減免、租金減免、金融支持等方面的13條普惠性紓困扶持措施。 精準施策還體現在,其針對餐飲業、零售業、旅游業、公路水路鐵路運輸業、民航業五個行業出臺了針對性措施。 如果說“減負”是促進服務業恢復的題眼,工業面臨的情況更加復雜,“穩工業32條”的舉措也就更加全面。 一方面,中小企業受疫情影響較大,減稅降費不能停,包括加大設備器具稅前扣除力度,擴大“六稅兩費”適用范圍、降低社保負擔等。 另一方面,全球供應鏈波動下,能源和原料供應成為很多企業發展的緊箍咒。為此,文件提出強化大宗商品期現貨市場監管、支持企業投資開發礦產開發項目、建立統一的高耗能行業階梯電價制度等。 最后來看預制菜,它解決的是餐飲行業供需錯位的問題。疫情的反復,讓這個本為小眾的消費品實現爆發,成為當下的時髦。 預制菜,就是經簡易處理即可食用的便捷風味菜品。堂食被叫停,外賣沒有“鍋氣”且菜品有限,家庭烹飪的需求被激發,預制菜的出現,成功破解了白領們的時間痛點。 “預制菜十條”提出,加快建設在全國乃至全球有影響力的預制菜產業高地,拓寬預制菜品牌營銷渠道,都是從供給側著手滿足新的市場需求。 02 政策千萬條,都是為了市場主體恢復活力 此次出臺的三個文件,落腳點都放在營造良好發展環境,幫扶、鼓勵和引導市場主體更好發揮作用。 例如,“服務業若干措施”提出,引導金融機構對重點文化和旅游市場主體加大信貸投入;“穩工業32條”提出,提升工業企業網上采購率及網上銷售率;預制菜“十條”提出,建立省級優質預制菜企業培育庫。 在具體舉措上,“點面結合”是這三個文件的突出特點。 “面”主要體現在減稅降費方面。 經濟穩定運行離不開億萬市場主體的正常運轉,特別是單體規模不大的中小微企業,是經濟運行的基本細胞,是就業、消費的主要貢獻力量。 截至2021年底,廣東市場主體達1530多戶,其中個體工商戶超830萬戶。如何讓他們渡過難關,不僅是經濟課題,更是重大的民生和社會課題。 “點”更多體現在通過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讓具有更多優質企業脫穎而出。 比如,“穩工業32條”提出,引導“專精特新”企業成長為國際市場領先的單項冠軍企業,“預制菜十條”提出,引導預制菜中小企業成為“專精特新”企業,等等。 03 全力應對短期挑戰,也別忘了星辰大海 前兩個月廣東主要經濟指標“符合預期”,但要實現5.5%左右的全年經濟增長目標,仍非常艱巨:疫情沖擊仍在,海外生產恢復制約出口增長,全球政經格局變化加劇產業鏈供應鏈波動風險。 但粵評君看來,在政策和具體工作中,如果一味求穩,反而可能造成被動。只有以“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的思路,提早謀劃、布局、落子、建設,將應對短期困難和培育長期動能結合起來,才能實現經濟的行穩致遠。 此次出臺的三個文件中,同樣有所體現。 以預制菜來說,短期看是為了應對市場需求,但通覽文件全文不難看出,其有著更加全面和長期的考慮。 “預制菜十條”開篇強調“預制菜是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新模式”。在具體舉措中,不論是建設聯合研發平臺、構建質量安全監管規范體系、壯大預制菜產業集群,還是培育預制菜示范企業和人才,乃至推動預制菜走向國際市場,都是從全產業鏈視野出發,把預制菜作為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突破口。 再看工業和服務業。 從去年以來,廣東的工業投資一直在高位增長,特別是和產業升級緊密相關的技改投資,可謂高歌猛進。 在政策層面,無論是日前廣東省發展改革委公布的691個產業重點項目,還是此次“穩工業32條”提出加快5G基站等新型基礎設施重大項目建設,加快布局建設一批重點實驗室、制造業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產業創新中心等創新平臺,都是旨在提升實體經濟的長期競爭力。 和老百姓關系最為密切的服務業,也面臨轉型壓力。 正常情況下,隨著城鎮化推進,接觸性消費會迎來快速發展,從而有助于消化就業壓力,擴大內需市場。疫情對這一趨勢造成沖擊,特別是餐飲、零售行業,都需要危中尋機。 對此,“服務業若干措施”一方面提出,圍繞受疫情影響重、就業容量大的餐飲、零售等服務行業,定向發放消費券、服務券等惠民補貼,帶動形成消費熱點;另一方面,支持開展縣域商業體系建設,加快推進廣東供銷公共型農產品冷鏈物流基礎設施骨干網等。這將有力促進非接觸消費業態和服務業的轉型發展。 當前,百年變局仍在演進,全球疫情也尚未消散,短期經濟壓力巨大。但更不應忘記,經濟盛衰的周期告訴我們,暫時性困難往往會造成對長期走勢的悲觀估計和對長遠機遇的視而不見,反而加劇了危機的發生。在短期但嚴峻的挑戰中保持樂觀預期并落實到具體行動上,這很難,但必須做,而且是現在就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