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如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這份報告講透了 |
來源:中國環境APP 發表時間:2022-04-12 |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日前發布《關于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根據《報告》,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主要任務涵蓋十方面工作,其中多處涉及污染防治攻堅戰。 2022年目標:穩推進+深入協同 《報告》堅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在綜合平衡基礎上兼顧需要與可能,提出了2022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 《報告》中指出,要統籌穩增長、調結構、推改革。并且提出,在發展中持續改善人民生活,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強化就業優先導向,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完善公共服務政策制度體系,依靠共同奮斗,扎實推動共同富裕,保障好基本民生,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生態環境保護領域,《報告》提出,2022年的目標是: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繼續下降。主要考慮按照“十四五”序時進度設置生態環境年度目標,推進精準、科學、依法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快實施各項重點減排工程。 具體到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報告》要求,加強PM2.5和臭氧協同控制,強化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和區域協同治理。深入治理城鄉黑臭水體,繼續開展入河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加強重點海域污染防治。持續推進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穩步推進“無廢城市”建設,因地制宜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和減量化、資源化,持續抓好塑料污染全鏈條治理。建設污水資源化利用示范城市,建設節能低碳標桿污水處理廠。 以大項目帶動污染防治攻堅戰 針對如何確保目標落實,《報告》提出,可以適度超前開展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比如,實施國家水網重大工程。加快發展公鐵水多式聯運。深入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健全完善污水、垃圾處理收費機制。 在農業農村領域,《報告》要求,深入實施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加大鹽堿地綜合利用力度。嚴控高耗水作物種植面積,大力推進沿黃河大中型灌區現代化改造,緊抓環境污染“3+1”綜合治理,加快中游地區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加快補齊城鎮污水收集管網和處理設施短板,推進尾礦庫環境風險隱患排查整治。深入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統籌推進農村改廁和生活污水治理,開展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與資源化利用,整治提升村容村貌。 扎實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深入推進污染治理“4+1”工程,持續鞏固長江禁捕和退捕漁民安置保障工作成果,積極構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政策制度體系,建立長江流域協調機制和水生態考核機制,完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力爭全線開工建設沿江高鐵,大力發展多式聯運。 同時,持續實施國家節水行動,開展城市公共供水管網漏損治理工程,推動老城區、城鄉結合部、縣城、鄉鎮污水收集管網建設,加強京津冀、黃河流域、西北地區等重點區域、流域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建設海水淡化示范城市。 在固體廢物領域,推進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建設和可循環快遞包裝規?;瘧迷圏c,組織開展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設和骨干企業培育,推進廢鋼鐵、廢有色金屬、廢棄機動車、廢舊家電、廢塑料、廚余垃圾等城市廢棄物分類利用和集中處置。 污染防治攻堅戰必須持之以恒 《報告》指出,要確保2022年治污攻堅領域上述目標全面實現,當下急需進一步建立和完善相應的長效機制,以保障污染防治攻堅戰穩步推進。 《報告》特別指出,2021年,在水、氣、土等重點領域,污染防治攻堅戰持續深化。細顆粒物(PM2.5)和臭氧協同控制不斷強化,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到87.5%,PM2.5平均濃度下降9.1%。城市黑臭水體和入河入海排污口及工業園排查整治力度加大,地表水水質優良(Ⅰ~Ⅲ類)斷面比例提高到84.9%,劣Ⅴ類水質斷面比例降至1.2%。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持續深化,塑料污染全鏈條治理有力推進,大宗固廢綜合利用取得積極進展,全面實現洋垃圾零進口。 “盡管2021年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但不能因為取得了成績就松懈,相關工作依舊不能放松。”中央環保強化督察與應急處置專家組成員彭應登強調,污染防治攻堅戰是一項長期任務,必須持之以恒。 彭應登表示,2022年,大氣污染防治工作需要進一步推進PM2.5和臭氧協同減排。對于黑臭水體治理,需要深入發力,解決排污管道基數不清,管道錯接、雨污混流等問題。“主要是解決理順和補足基礎設施建設不足的問題。” 彭應登告訴記者:“2022年,中央財政資金對環境污染治理的資金支持力度很大,也為2022年治污項目的落實提供了足夠的資金保障。” 根據財政部網站發布的《關于2021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22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今年將加大污染治理力度。緊盯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支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中央財政大氣污染防治資金安排300億元、增加25億元,進一步增加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補助支持城市。水污染防治資金安排237億元、增加20億元,以長江、黃河等流域為重點打好碧水保衛戰。繼續支持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保持土壤污染防治專項資金投入力度,強化源頭防控、風險管控和修復治理。支持開展秸稈綜合利用和地膜科學使用回收。階段性減按15%稅率征收從事污染防治第三方企業所得稅,鼓勵市場主體參與污染防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