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 id="xdxvq"><source id="xdxvq"><option id="xdxvq"></option></source></tr>

<em id="xdxvq"><span id="xdxvq"></span></em>
      1. <nav id="xdxvq"><code id="xdxvq"></code></nav>

        <em id="xdxvq"></em>

        1. <nav id="xdxvq"><listing id="xdxvq"></listing></nav><sub id="xdxvq"></sub>

        2. <sub id="xdxvq"></sub>
          惠州市環境保護產業協會 歡迎您!
           

          當前位置:首頁 » 政策法規 » 產業政策
          惠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惠州市“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方案的通知
          來源:惠州市生態環境局       發表時間:2021-07-14

           HFGS-2021-5

           

          202123

           

           

          惠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惠州市“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方案的通知

           

          各縣、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現將《惠州市“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方案》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執行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請徑向市生態環境局反映。

           

           

           

          惠州市人民政府

          2021630

           

           


          惠州市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方案

           

          為全面貫徹《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廣東省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方案》(粵府〔202071號),現就落實我市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編制生態環境準入清單(以下稱三線一單),實施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根本遵循,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強化“雙區”建設等重大發展戰略引領,按照我市“1+1+1”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堅持底線思維和系統思維,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與區域社會經濟發展進行統籌銜接,建立覆蓋全市的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為生態環境管理提供支撐,加快提升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促進生產生活方式綠色低碳轉型,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與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為打造珠江東岸新增長極、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區和更加幸福國內一流城市奠定堅實的生態環境基礎。

          (二)基本原則。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把保護生態環境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先決條件,將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落實到區域空間,持續優化發展格局,促進經濟社會綠色高質量發展。

          分區施策,分類準入。強化空間引導和分區施策,推動城市發展區優化發展、海洋發展區協調發展、生態發展區綠色發展,構建與“1+1+1”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相適應的生態環境空間格局。針對不同環境管控單元特征,實行差異化環境準入。

          統籌實施,動態管理。加強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國土空間規劃、區域生態環境質量以及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地等協調銜接,結合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改善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定期評估、動態更新調整。

          (三)主要目標。

          2025年,建立較為完善的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全市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能源資源利用效率穩步提高,綠色發展水平明顯提升,生態環境治理能力顯著增加。

          ——生態保護紅線和一般生態空間

          全市陸域生態保護紅線面積2251.531平方公里,占全市陸域國土面積的19.84%;一般生態空間面積1184.678平方公里,占全市陸域國土面積的10.44%。全市海洋生態保護紅線面積1416.609平方公里,約占全市管轄海域面積的31.30%。

          ——環境質量底線

          全市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國考、省考斷面優良水質比例達到省下達的考核要求,全面消除劣類水體;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到或優于類水體比例保持在100%,鎮級及以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得到進一步保障;近岸海域優良水質比例完成省下達的任務。

          大氣環境質量繼續位居全國前列。PM2.5、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等主要指標達到十四五目標要求,臭氧污染得到有效遏制。

          土壤環境質量穩中向好。土壤環境風險得到有效管控,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及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均達到十四五目標要求。

          ——資源利用上線

          綠色發展水平穩步提升,資源能源利用效率持續提高。水資源、土地資源、岸線資源等達到或優于國家和省下達的總量和強度控制目標。

          水資源利用效率持續提高。用水總量、萬元GDP用水量及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比例、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等指標達到省下達的控制指標。

          土地資源集約化利用水平不斷提升。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建設用地總規模、城鄉建設用地規模、人均城鎮工礦用地等嚴格落實國家和省下達的總量和強度控制指標。

          岸線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大陸自然岸線保有率達到廣東省的考核要求。

          能源利用效率持續提升,能源結構不斷優化。能源(煤炭)利用上線目標、能源消費總量控制指標、煤炭消費控制指標、單位GDP能耗下降比例等嚴格落實國家和省下達的總量和強度控制指標,碳達峰工作嚴格按照省統一部署推進。

          2035年,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鞏固完善,生態安全格局穩定,環境質量實現根本好轉,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升,節約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能源結構、生產生活方式總體形成,基本建成美麗惠州。

          二、環境管控單元劃定

          惠州市生態環境分區管控以“1+1+1”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為主框架,通過開展生態空間識別,水、大氣、土壤、海洋等環境要素現狀評價以及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現狀評估,確立生態環境及自然資源管控分區,綜合各管控分區擬合行政村、鄉鎮、街道、省級市級產業園區等邊界,結合區域重大產業布局、生態環境質量目標、資源能源開發利用要求,將全市劃分為多個管控等級不同、管控要求各異的環境管控單元。

          (一)陸域環境管控單元劃定。

          全市共劃定陸域環境管控單元54個,其中,優先保護單元20個,面積3928.571平方公里,占陸域國土面積的比例為34.62%,主要涵蓋生態保護紅線、一般生態空間、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環境空氣質量一類功能區等區域;重點管控單元24個(其中產業園區單元15個),面積2814.739平方公里,占陸域國土面積的比例為24.80%,主要包括工業集聚、人口集中、環境質量超標等區域;一般管控單元10個,面積4606.082平方公里,占陸域國土面積的40.58%,為優先保護單元和重點管控單元以外的陸域。

          (二)海域環境管控單元劃定。

          全市共劃定海域環境管控單元26個,其中優先保護單元10個,面積1416.609平方公里,占海域面積的比例為31.30%,主要為海洋生態保護紅線覆蓋的海域;重點管控單元6個,面積71.608平方公里,占海域面積的比例為1.58%,主要為用于拓展工業與城鎮發展空間、開發利用港口航運資源的海域;一般管控單元10,面積3037.705平方公里,占海域面積的比例為67.12%,主要為優先保護單元、重點管控單元以外的海域。

          三、生態環境準入清單

          從區域布局管控、能源資源利用、污染物排放管控和環境風險防控等方面明確準入要求,全市建立1+3+80生態環境準入清單體系。1為全市總體管控要求,3為優先保護單元、重點管控單元、一般管控單元3類管控單元的管控要求,8054個陸域環境管控單元和26個海域環境管控單元的管控要求。

          (一)全市總體管控要求。

          1. 區域布局管控要求。

          筑牢生態安全屏障。以北部山體為本底,加強羅浮山、南昆山、蓮花山與環珠三角外圍連綿山體的協同保護,筑牢珠三角綠色生態屏障。加強東江流域水生態系統、入海河口等生態保護,大力保護生物多樣性。生態保護紅線內的自然保護地核心保護區原則上禁止人為活動,其他區域嚴格禁止開發性、生產性建設活動,在符合現行法律法規前提下,除國家重大戰略項目外,僅允許對生態功能不造成破壞的有限人為活動。一般生態空間內,可開展生態保護紅線內允許的活動;在不影響主導生態功能的前提下,還可開展國家和省規定不納入環評管理的項目建設,以及生態旅游、畜禽養殖、基礎設施建設、村莊建設等人為活動。

          推進國家級公益林形成高效、穩定和可持續的森林生態系統。一級國家級公益林原則上不得開展生產經營活動,二級國家級公益林在不影響整體森林生態系統功能發揮的前提下,可以依法開展撫育和更新性質的采伐。一般生態空間內的人工商品林,允許依法進行撫育采伐、擇伐和樹種更新等經營活動。

          聚力打造“3+7”工業園區,支撐“2+1”現代產業集群。按照千億園區、萬億產業的工作目標,把工業園區建設成為全市產業轉型升級與創新發展的先導區,形成制造業創新集聚高地、綠色發展高地和營商服務高地。推動工業項目入園集聚發展,優化提升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仲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中韓(惠州)產業園3個國家級園區。聚力建設惠城高新科技產業園、惠陽(象嶺)智慧科技產業園、惠州新材料產業園、博羅智能裝備產業園、龍門大健康產業園、大亞灣新興產業園、廣東(仲愷)人工智能產業園等7個千億級工業園區。打造石化能源新材料和電子信息產業兩大萬億級產業集群以及生命健康產業,以全產業鏈生態集聚方式做大做強主導產業。

          推動支柱產業和工業園區綠色轉型升級。引導石化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支柱產業綠色轉型升級發展。全面提升大亞灣石化區綠色發展水平,實現園區綠色化、智能化、集約化發展。加快發展半導體與集成電路、智能裝備制造、人工智能、高端汽車裝備制造、前沿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推進園區環?;A設施建設,新認定園區的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必須與園區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和同步運營,現有園區全部實現污水集中處理,確保污染物按要求達標排放。推動工業園區建設集中供熱設施和固體廢物收集轉運中心,盡快完成循環化改造。將淘汰落后產能、根治污染和消除環境安全隱患工作有效結合起來,加快建設一批產業先進、配套完善、環境優越的綠色園區。

          加強高耗能、高排放建設項目生態環境源頭防控。嚴格審查涉兩高行業的有關綜合性規劃和工業、能源等專項規劃環評;以兩高行業為主導產業的園區規劃環評應增加碳排放情況與減排潛力分析。新建、改建、擴建兩高項目須符合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相關法定規劃,滿足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碳排放達峰目標、生態環境準入清單、相關規劃環評和相應行業建設項目環境準入條件、環評文件審批原則要求。新建、擴建兩高項目應采用先進適用的工藝技術和裝備,單位產品物耗、能耗、水耗等達到清潔生產先進水平。

          加強涉氣項目環境準入管理。環境空氣質量一類功能區實施嚴格保護,禁止新建、擴建大氣污染物排放工業項目(國家和省規定不納入環評管理的項目除外)。禁止新建、擴建燃煤燃油的火電機組(含企業自備電站),推進現有服役期滿及落后老舊的燃煤火電機組有序退出;原則上不再新建燃煤鍋爐,逐步淘汰生物質鍋爐、集中供熱管網覆蓋區域內的分散供熱鍋爐,逐步推動高污染燃料禁燃區全覆蓋。禁止新建、擴建水泥、平板玻璃、化學制漿、生皮制革以及國家規劃外的鋼鐵、原油加工等項目。嚴格限制新建生產和使用高揮發性有機物原輔材料的項目。

          加強涉水項目環境準入管理。在東江流域內,除國家產業政策規定的禁止項目外,還禁止新建農藥、鉻鹽、鈦白粉生產項目,禁止新建稀土分離、煉砒、煉鈹、紙漿制造、氰化法提煉產品、開采和冶煉放射性礦產及其他嚴重污染水環境的項目;嚴格控制新建造紙、制革、味精、電鍍、漂染、印染、煉油、發酵釀造、非放射性礦產冶煉以及使用含汞、砷、鎘、鉻、鉛為原料的項目。禁止在東江水系岸邊和水上拆船。禁止在東江干流和一級支流兩岸、西枝江主要支流兩岸及大中型水庫最高水位線水平外延五百米范圍內新建廢棄物堆放場和處理場。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全面加強水源涵養,強化源頭控制,禁止新建排污口,嚴格防范水源污染風險,切實保障飲用水安全,一級保護區內禁止新建、改建、擴建與供水設施和保護水源無關的建設項目;二級保護區內禁止新建、改建、擴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設項目。飲用水水源準保護區內禁止新建、擴建對水體污染嚴重的建設項目。

          加強海岸帶生態環境保護。保護海灘、沙丘、沙壩、河口、基巖海岸、紅樹林、防護林等海岸帶范圍內特殊性地形地貌及自然景觀,嚴格控制自然岸線段海岸帶內的房屋、圍堤建設。除國防安全需要及依法批準活動外,禁止在海岸帶保護地帶范圍內采伐樹木、開挖山體、開采礦產、圍填海、破壞灘涂和紅樹林等改變自然地形地貌和海域自然屬性的活動。

          嚴格用海管控。從嚴控制海洋生態保護紅線范圍內的開發利用活動;深入推進紅線區生態保護與修復工作,強化紅線區及周邊區域污染聯防聯治。落實國土空間規劃,合理配置海域資源,優化海洋開發空間布局,實現規劃用海、集約用海、生態用海、科技用海、依法用海。

          2. 能源資源利用要求。

          優化調整能源結構。加快太平嶺核電一期建設,推動二期兩臺機組核準開工;推進惠州LNG接收站建設;推進港口海上風電二期建設;加快惠州中洞抽水蓄能電站建設,逐步提高可再生能源與低碳清潔能源比例。推進現有服役期滿及落后老舊的燃煤火電機組有序退出,鼓勵服役時間30年左右燃煤機組及配套鍋爐提前退役。大力壓減非發電散煤消費,加大力度推進重點地區、重點行業燃煤自備電廠和燃煤自備鍋爐煤改氣工程。落實天然氣大用戶直供政策,拓寬供氣來源,提高供氣能力,降低工業用氣價格,加快推動天然氣管網縣縣通、省級園區通、重點企業通。

          完善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科學實施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新建高能耗項目單位產品(產值)能耗達到國際國內先進水平,探索建立二氧化碳總量管理制度。

          推動交通領域能源結構優化調整。依法依規科學合理優化調整儲油庫、加油站布局,加快充電樁、加氣站、加氫站以及綜合性能源補給站建設。大力推廣使用新能源汽車。大力推進綠色港口和公用碼頭建設,提升岸電使用率;有序推動船舶、港機械等油改氣、油改電,降低港口柴油使用比例。

          強化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推動農業節水增效;推進工業節水減排;開展城鎮節水降損;保障江河湖庫生態流量。

          協同推進岸線保護治理與開發利用。強化自然岸線保護,嚴格控制占用基巖、砂質和生物岸線,確保自然岸線保有率控制在廣東省下達的目標范圍內;優化岸線開發利用格局,除國家重大項目外,全面禁止圍填海。

          推進土地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科學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統籌布局生態、農業、城鎮空間;按照工業優先、以用為先的原則,調整存量和擴大增量建設用地,優先保障“3+7”重點工業園區等重大平臺、重大項目的用地需求。

          加快推進綠色礦山建設。現有在建在產大中型礦山要申報創建省級綠色礦山,達不到省級綠色礦山標準的,要逐步退出;新建礦山一律按照綠色礦山標準建設;推動礦山企業開展規?;?、集約化、綠色化生產經營。

          3. 污染物排放管控要求。

          實施重點污染物總量控制。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指標優先向“3+7”產業園區、石化能源新材料以及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傾斜。加快建立以排污許可制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監管制度,聚焦重點行業和重點區域,強化環境監管執法。超過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或未完成環境質量改善目標的區域,新建、改建、擴建項目重點污染物實施減量替代。

          嚴控大氣污染物排放。在可核查、可監管的基礎上,新建項目原則上實施氮氧化物等量替代,揮發性有機物倍量替代。深入開展工業爐窯和鍋爐污染綜合治理,火電及鋼鐵行業企業大氣污染物達到可核查、可監管的超低排放標準;水泥、石化、化工及有色金屬冶煉等行業企業大氣污染物達到特別排放限值要求;深入推進石化、溶劑使用及揮發性有機液體儲運銷的揮發性有機物減排,通過源頭替代、過程控制和末端治理實施反應活性物質、有毒有害物質、惡臭物質的協同控制。以臭氧生成潛勢較大行業企業為重點,全面加強無組織排放控制,深入實施精細化治理。嚴格落實船舶大氣污染物排放控制區要求。

          加大水污染物防治力度。實行水污染物排放的行業標桿管理,嚴格執行淡水河、石馬河、沙河等重點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標準。電鍍專業園區、電鍍企業嚴格執行廣東省電鍍水污染物排放限值。重點水污染物未達到環境質量改善目標的區域內,新建、改建、擴建項目實施減量替代。大力整治散亂污企業,全面整治入河排污口,系統治理河涌和黑臭水體。加快推進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和提質增效,率先消除城中村、老舊城區和城鄉結合部生活污水收集處理設施空白區。

          深入推進固體廢物減量化和回收利用。支持工業固體廢物資源化新技術、新設備、新產品應用,充分利用工業窯爐、水泥窯等設施消納尾礦、粉煤灰、爐渣、冶煉廢渣、玻璃渣、脫硫石膏等工業固體廢物。嚴格落實《惠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實施方案》,按照先大分流小分類的基本思路推動生活垃圾減量,加快推進適應生活垃圾分類的全鏈條軟硬件基礎設施建設。

          嚴格控制新增重金屬污染物排放。繼續嚴格實施重金屬污染防治分區防控策略,禁止在重點防控區內新建、改建、擴建增加重金屬污染物排放總量的建設項目,加快清退淡水河流域內的電鍍企業。重金屬污染防控非重點區新建、改擴建重金屬排放項目,應落實重金屬總量替代與削減要求,嚴格控制重點行業發展規模。強化涉重金屬污染行業建設項目環評審批管理,嚴格執行環保三同時制度。

          強化陸海統籌,嚴控陸源污染入海量。實施入海排污口全面核查整治,完善入海排污口名錄,加強監測,落實整治責任。嚴控陸源污染入海排放量,加強大亞灣石化區污水排海管線監管。

          4. 環境風險防控要求。

          加大水環境風險防范力度。強化飲用水水源地風險管控,加強東江、西枝江和增江等供水通道干流沿岸及飲用水水源、備用水源環境風險防控,建立完善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管理體系。強化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污染風險協同防控,建立完善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管理體系。強化石化企業、涉重金屬行業、工業園區和尾礦庫等重點環境風險源的環境風險評估和防控。

          加強重點園區環境風險防范。加強大亞灣石化區、惠州新材料產業園、鴻?;せ氐然@區以及龍溪電鍍基地環境風險防控,建立完善污染源在線監控系統,開展有毒有害氣體監測,落實環境風險應急預案。石化建設項目原則上應進入依法合規設立、環保設施齊全的產業園區。新建危險化學品生產、儲存項目應進入化工園區。

          強化土壤環境風險管控。實施農用地分類管理,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嚴格控制在優先保護類耕地集中區域新建涉環境污染重點行業企業、污水處理廠、垃圾填埋場、垃圾焚燒廠及污染處理處置設施等公用設施。強化建設用地風險管控,防范人居環境風險。規范受污染建設用地再開發。

          強化重金屬風險管控。加強涉重金屬污染源環境風險管控。強化涉重危險廢物安全處理處置。加強污染地塊風險管控,建立污染地塊清單,實施污染地塊分類管理,強化污染場地開發利用環境管理。

          加強危險廢物風險防控。提升危險廢物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強危險廢物風險防控能力建設,建立風險防控體系;組織開展尾礦庫、廢石場、煤矸石場和冶煉廢渣場等環境安全隱患排查,及時推進隱患治理和防控;依托危險廢物重點處置單位,建立區域環境應急處置網絡,加強應急處置能力建設。建立聯防聯控機制,遏制危險廢物非法傾倒。

          (二)3類環境管控單元管控要求。

          優先保護單元以維護生態系統功能為主,禁止或限制大規模、高強度的工業和城鎮建設,嚴守生態環境底線,確保生態功能不降低;重點管控單元以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強化污染減排、提升資源利用效率為重點,加快解決資源環境負荷大、局部區域生態環境質量差、生態環境風險高等問題;一般管控單元執行區域生態環境保護的基本要求,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引導產業科學布局,合理控制開發強度,維護生態環境功能穩定。

          (三)80個環境管控單元準入清單。

          統籌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以及資源利用上線等管控要求,結合要素類別、主要環境問題識別和環境質量目標等情況,全市共劃分為80個綜合環境管控單元,每個環境管控單元均從區域布局管控、能源資源利用、污染物排放管控和環境風險防控等方面提出明確的差異化的準入清單。

          四、實施應用

          (一)組織保障。

          縣(區)、各部門要充分認識實施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重要意義,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建立三線一單實施應用工作機制,不斷提高三線一單成果應用的戰略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市生態環境部門及各縣、區生態環境部門要牽頭做好區域空間生態環境評價工作的統籌協調,加強成果運用、實施情況評估、督查指導、跟蹤管理工作。市有關部門要根據職能分工做好數據更新、協同監管和實施應用。各縣、區人民政府(含大亞灣開發區、仲愷高新區管委會)是落實本轄區三線一單實施的主體,應確保三線一單成果實施應用。

          (二)技術保障。

          市、縣(區)生態環境部門要加強三線一單管理人才培養,推行教育培訓制度,定期對管理人員開展三線一單專業技術培訓。注重引進具備相應技術背景的專業型人才或委托技術力量雄厚的服務單位,組建長期穩定的技術團隊,切實做好技術保障。

          (三)動態調整。

          三線一單原則上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5年規劃同步調整更新,由省統籌建立評估更新和動態調整機制,地市按照省三線一單實施管理相關規定,做好成果實施、評估更新和動態調整工作。5年內,因法律、法規、國家和地方重大發展戰略、國土空間規劃、區域生態環境質量以及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地、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等發生重大變化,需調整三線一單成果的,按省規定程序調整更新。市有關部門應根據各自職能分工,及時更新三線一單相關數據信息。

          (四)數據應用。

          嚴格按照相關技術規范制作三線一單成果數據,滿足廣東省三線一單成果數據應用平臺建設在惠州市的數據需求,實現編制成果信息化應用。推動三線一單成果數據與環境質量、排污許可、環評審批、環境監測、環境執法等數據系統互聯互通;加強與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有關部門業務平臺對接,實現數據共享共用。

          (五)成果宣貫。

          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和網絡等媒體,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地開展三線一單的成果宣貫;同時,加強對各相關部門進行多種形式的三線一單成果應用培訓,推動環境分區管控體系落地實施,充分發揮三線一單成果對規劃環評審查和建設項目環評審批的指導服務作用,強化源頭預防。鼓勵公眾參與三線一單成果運用,監督開發建設行為和生產活動。

          本方案自202181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

          政策解讀鏈接:惠州市“三線一單” 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方案政策解讀

           
          Copyright®2014 惠州市環境保護產業協會   備案號:粵ICP備14024040號-1
          地址:惠州市惠城區江北文昌一路5號榮燦中心寫字樓3511-3512室
          電話(傳真):0752-2589366 E-Mail:hzshbxh@163.com
          建議使用分辯率 1024*768 、 IE6 以上版本瀏覽 Power By haiweiH
          在线看h片的网站免费
          <tr id="xdxvq"><source id="xdxvq"><option id="xdxvq"></option></source></tr>

          <em id="xdxvq"><span id="xdxvq"></span></em>
            1. <nav id="xdxvq"><code id="xdxvq"></code></nav>

              <em id="xdxvq"></em>

              1. <nav id="xdxvq"><listing id="xdxvq"></listing></nav><sub id="xdxvq"></sub>

              2. <sub id="xdxvq"></sub>